溜出來的大視野,嘮出來的大格局——姜峰《走過青?!纷x后
讀姜峰的《走過青?!?,第一感覺是大氣,有大江大河的氣勢磅礴,有荒漠戈壁的開闊悠遠,有直通亙古的歷史傳說,更有立足發展、放眼未來的國家視野。被大氣震撼之后,心中又升起一種熟悉和親切,這種感覺不完全出于自己與姜峰師出同門的情誼,還與作品傳遞出的日常滋味有關。高海拔、無人區,作者溜得不急不緩,從容自然;接千載的歷史,指未來之大計,姜峰嘮得家長里短,輕松幽默。讓大氣在日常中流露,讓日常在大氣中升華,這或許就是《走過青?!芬粫镊攘λ?,也是一部優秀的記者手記該有的樣子吧。
一、大視野可以用普通人的腳步溜出來
從青海的經濟擔當西寧、海東,到旅行圣地青海湖,再到巍巍昆侖和人跡罕至的可可西里,最后到兩江源頭和那里正逐步崛起的新城鎮,《走進青?!返牧鶄€章節,正是作者六年留下的足跡,腰封上“四進可可西里,六訪三江源頭”的概括,既是對一位記者的褒獎,也是這部書可讀、好看的保障。
《走進青?!犯髡掠幸粋€共同的敘寫模式:先在歷史的碎片中找到起筆處,然后以類似游客的身份走進街市摹寫景色風物,再貫通古今繪制經濟發展、地區騰飛的希望,最后重回歷史或走進尋常生活,以細膩的筆法進行文化著色。比如第一章“河湟谷地:從這里打開青藏大門”,從鴻門宴和霍去病建制起筆,在西寧、海東的城市發展、百姓生活處展開,最后以金庸筆下慕容復的原型、河湟伽藍記收束。起承轉合之間,敘述者的聲音在游客、記者、地區文化學者之間自由切換,這與作者姜峰由外來者,到本地新聞工作者,再到本鄉人的身份蛻變形成了類似異質同構的關系,書里書外,渾然一體。
《走過青?!凡鍒D:俯瞰西寧,山谷間崛起青藏高原最壯美的城市天際線。
有歷史,有現實,有未來;講風物,講經濟、講文化,應該說統攝《走進青?!访恳徽碌亩际且幻麅炐阌浾叩拇笠曇?,但因為有了敘述聲音的變化,在大視野中便匯入了旅行者的賞景與探尋,地方文化學者的趣味與認同。如果說記者采訪是拿起紙筆、扛起相機邁大步,那么《走進青?!肪驮谟浾叩牟椒ダ锛尤肓擞慰偷淖杂陕胶彤數厝说拈e庭信步。書中的照片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。震撼的風景大片和宏觀的鳥瞰圖之間,穿插著小巧的市井生活照、人物特寫,作者偶爾出鏡顯露出一種自由與縱情,似與身邊環境融為一體。先走近,再融入,作者的腳步變換著,不急不緩,不慌不忙,溜溜達達成就的大視野,更豐富,也更有溫度,關乎青海,關乎國家,關乎你我。
《走過青?!凡鍒D:西寧市民都愛跳鍋莊舞,這并非藏族的專利。
二、大格局可以用家常話嘮出來
對于多數人來說,青海是陌生而神秘的,戈壁、高原、廟宇、湖泊,美不勝收的景色吸引人的同時也很容易留下刻板印象——那是一片靜止的美景,那里與現代、與發展絕緣……因此,講好青海故事是有難度的,首先要把讀者從景色中請出來,然后讓他們看到一個動起來的青海,一片隨時代律動,在國家發展版圖上發揮特殊作用的沃土。這需要寫作者的大格局和以小見大的洞察力。
《走進青?!肥怯懈窬值?,寫到了長江、黃河源頭的生態治理,寫到了青海湖、可可西里的環境保護,寫到了貧困村、鎮的脫貧攻堅,寫到了國家重特大工程的建設,寫到了震后玉樹的重建……每一條都與國家長期發展戰略或近期主要任務吻合。如果說這體現了作者作為記者的大視野和高素質的話,那么讓這些大戰略在一個個百姓故事里、在一段段采訪的行程中徐徐展開,則體現了姜峰的洞察力和好筆頭。
《走過青?!凡鍒D:巡守在萬里黃河零公里起點的牧民生態管護員。
再大的工程也是為每一個百姓的生活而興,由一個個樂于付出、敢于犧牲的勞動者而建,姜峰就把鏡頭對準了那些扎根青海的“每一個”“一個個”。執著于河湟刺繡的陳玉秀,趕上土族姑娘歷史最高地位的朱二奴,221基地隱姓埋名的女大學生,青藏鐵路的建筑者守護者,青海油田的年輕一代工人,可可西里野牦牛隊的新老隊員,在現代工廠工作的藏族青年……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詮釋著什么叫“平凡而偉大”,《走進青?!芬惨驗檫@些百姓故事,不再停留在景色、地域層面,實現了走進青海生活,走進時代青海的升華。
《走過青?!凡鍒D:柴達木盆地深處的青海油田生產基地,遠方那抹青黛就是昆侖山。
采訪普通人,就是陪他們嘮嘮自己,嘮著嘮著,就嘮出了國家工程、發展大計對于每個人的意義,秘境中的青海也隨之動起來,有了煙火氣。作為記者手記,《走進青?!分凶髡卟粌H嘮別人,也嘮自己。采訪途中遇險,高反對身體的傷害,沒水沒電風餐露宿……這些不易大都被一筆帶過,把篇幅留給惡劣環境下同事間的打趣,留給苦中作樂的自嘲。去青海工作因為“喜歡和好玩”,青海是個“小腦袋大身子”,采訪歸來“西寧簡直就是天堂”……或許只有這樣嘮自己,才能陪青海人嘮好他們的生活,壯美景色、浩大工程、國家計劃……這些大格局就是作者和一個個普通人站在馬路邊、坐在草原上、躺在帳篷里嘮出來的。
《走過青?!凡鍒D:2019年新春走基層期間,作者在全世界海拔最高油井做直播。
三、小調大歌:一本好的記者手記
作者在《走進青?!返淖孕蛑姓f,“記者如今以融合為方向,講究‘十八般武藝’,本書也力求圖文并茂,爭取給讀者奉上更為豐富、多元、立體的閱讀體驗”。以我的閱讀感受而言,姜峰做到了,只是這豐富、多元、立體不僅表現在圖文并茂上,還體現在筆法的多元,語言與主題的張力上。
《走進青?!返墓P法是多樣的,說歷史,舉重若輕,信手拈來;談現實,細處著眼,講究理據;講未來,立足當下,注意分寸……筆法變化,既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,也為豐富的材料、信息很自然地劃出了重點。起興新穎,有歷史趣味,頗有些文化游記的味道;談到現實則加入很多數字、術語和結論,去掉了游記的隨意,報道的意味隨之增強;放眼未來,既有熱切期待,也蘊含著科學和理性,傳遞出熱血青年手書決心的勁頭。都說記者有幾支筆,寫什么像什么,這次通過《走進青?!肺翌I教了,這應該也是作者姜峰所說的“十八般武藝”之一吧。
《走過青?!凡鍒D:作者走進可可西里無人區4.5萬平方公里內唯一的人類建筑——卓乃湖保護站。
說《走進青?!饭P法多樣,并不意味著分散和割裂,因為在形而上的文本之外,多種筆法有一個明顯的共性,就是“小”,即從具體的一人、一事、一地、一景入手,從細處落筆,通過對細節的淘洗打磨傳遞個體細膩的情思感受。如果用音樂作比,那就是小調吧。但《走進青?!酚制且皇状蟾?,它與大江大河千里戈壁對話,與青海這片土地上千年前的古人對話,與茫茫高原、戈壁上建國以來的一代代工作者對話,與國家的大工程、大計劃對話,與青海的未來對話……以小調演繹大歌,滿滿的文本張力。這不僅是字里行間的審美效果,還是對心有國家大計,身在百姓中間的一種踐行和詮釋。
走進青海,用尋常腳步溜出大視野;小調大歌,以家常語言嘮出大格局。
金鑫: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,中國寫作學會理事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讀《走過青?!?識萬里高原
對于遠在近兩千公里之遙的青海,雖然早已心而往之,卻無機緣前去。近日,偶得姜峰所著《走過青?!芬粫?,真是開卷有益,不禁深陷其中,恍然間如身臨其境,神游了那片神秘的土地。[詳細] -
對高原文明和自然萬物的一次深情注視——姜峰《走過青?!酚∠?/a>
翻越青海的群山,站在白雪皚皚的峰頂,或者穿越草原,來到夢境般的城市和鄉村,每次,人們必然會看見壯觀的冬野,盛大的春日,絢爛的成熟,深沉的果實。[詳細] -
楊志軍《雪山大地》:展現青藏高原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
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“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”楊志軍長篇小說《雪山大地》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。[詳細]